天性与服从。关于出柜测试。

  最近微博上又开始流传“出柜测试”,突发奇想写了点东西。

  我相信从自然意义上来讲孩子与父母确实没有遵从彼此期望生活的义务,但我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就是,“亲情”是无私而伟大的。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会不自觉地参照父母的期望抉择自己的人生,反之则会认为自己是错误的,“叛逆”的,不符合“社会公理”的。
  这一点在高中时期的我身上深有体现。我所受到的教育告诉我班级是一个互相帮助的集体,老师会无私地关爱和帮助学生,我信以为真并努力作出回报。
  然而现实告诉我这一切都并不是真实的。我不是说互相帮助的班集体和无私的老师不存在,而这绝不可能是一个普遍现象,因为普遍的现象——比如粉刷成白色的墙,是并不值得注意或是称颂的。会被提起的只有画着精致的壁画或是贴了精美的墙纸的墙壁,而大多数的墙都是粉刷成白色的,而且还有更差的,裸露出水泥甚至红砖。当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所有的墙都拥有精致而优雅的装饰的时候,我们的审美也自然只能接受那些精致的墙,而对粉刷成白色的墙感到失望,对裸露出的水泥和红砖感到深切的嫌恶——然而那才是大多数的墙应有的样子。

  应当认清这世界本并不是美好的,一切美好都只不过是人的幻想而已。“人”本是与其它生物和同类共同竞争有限资源的独立个体,所谓的“互助共赢”本质上还是为自身利益而努力奋斗,这一点是不能忘记的。当你单纯为了他人的利益去努力做某件事时,一开始可能会在心理上获得短暂的满足,之后便会陷入深切的不满与失望之中。这种失望常见于恋人之间,即“我已经对他那么好了,为什么他还是不满足”,为了达成另一方的“幸福”而单方面进行自我的“牺牲”,结果也许能感动自己,但未必能感动这一“牺牲”的“受益人”,也未必能获得所期望的回报。
  将这一“牺牲”带入到家庭关系中,很多问题就显而易见了。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牺牲”自己的时间与金钱,购买大量教材、报补习班、监督学习,而孩子却未必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于是被怒斥“不懂事”。而所谓的“懂事”实际上仅仅是满足父母的期望而已——这是一个非常自私的请求,却被描述成了“社会公理”,仿佛孩子爱学习是天经地义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而孩子的状况会更为复杂一些。身为一个自然人,在年幼时自然是天性拥有独立诉求的,比如婴儿在深夜哭闹引起父母注意来获得食物。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独立诉求不再一一被父母满足,于是对父母进行报复性的反击,即“叛逆期”。当叛逆期过去后,激素的分泌水平渐渐稳定,孩子们也会变得温驯而谦和,“听话懂事”。

  为什么?
  因为“服从”是最简单省事的方法。
  “服从”意味着任何事的后果都有人替自己承担。因为“反正又不是我要这么做的”。

  孩子开始服从父母的意愿行事,作为回报父母也开始满足孩子的诉求。由于“服从”的惰性,一种和睦的虚伪表象应运而生,这便是大众所认知的“亲情”。越是关系良好的家庭,这种虚伪的表象所包含的层次往往就越深;而层次越深,则意味着这一表象下隐藏的危机越大。
  “出柜测试”便是这一危机的一个体现。在此举个反例,从小我就是不听话的,和父母的关系也不好。小学的时候各种搞事打架骂老师,初中的时候上课睡觉写小说,但成绩却依旧名列前茅。初二的某天父母突发奇想以专心学业为名开始禁止我写小说,作为报复我的成绩一落千丈,于是父母对我的反对也变本加厉,我和他们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升级,甚至发展到离家出走和动武的地步。顺带一提,我也并没有乖乖停止写小说,只不过创作地点从书桌上转移到了被窝里而已,摊手。
  在旁人看来我和父母的关系何止是不好,简直是在濒临破碎的边缘。然而就是这样的我,在和父母提出我喜欢女孩子的时候场景却意外和谐。开始几次可能以为我是在开玩笑,打个哈哈就过去了。现在已经开始用“不努力赚钱以后怎么娶老婆”来鞭策我,搞得我有时候也很烦,想着干脆找个男的嫁了吃软饭算了。当年对我上课写小说都大动干戈的父母,在面对我可能是个同性恋的时候接受度却意外地高。想来大约是觉得,这孩子都跟父母提刀相见过了,是个同性恋又算什么呢,算了随她去吧。
  故事的前半段便是“牺牲”的体现。我为了父母的期望维持优异的成绩,唯一的爱好也是从阅读和写作上衍生而来的。于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直到平衡被打破的那一天。

  期间发生了什么我不想再提,但是我想说说现在。
  一家三口人一人一个房间。我和我爹是两个无业游民,睡觉打游戏,经常一个星期不见面,有话都在微信上讲,看不看得见全凭缘分。母上下班回来之后会一起吃饭,吃完晚饭就躺回房间刷朋友圈看韩剧。偶尔会一起出去吃吃饭逛逛街看看电影,也会聚在一起商量些家庭大事。可能在旁人看来毫无亲情可言根本不像是个家,然而我们现在很少吵架关系和睦,家中最大的难题是两只狗不爱洗澡,每次一进卫生间就鬼哭狼嚎,搞得邻居纷纷投诉。
  我想这是和“牺牲”不同的状态,就称之为“妥协”吧。
  我对“牺牲”的定义是,放弃自己的诉求以满足他人的诉求;而“妥协”则是,保留自己诉求的前提下平衡他人的诉求。
  互不干涉对方的日常,也互不触碰对方的底线。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种状态过得挺舒服的。休学大半年收获了这样的家庭关系,也能安心回学校读书了。
  不过大多数人肯定也不会认同我过得幸福美满,就算我父母本人看见我这样的说辞也必定接受不能。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幸福的模范家庭,就像不是每户人家都有闲工夫给自家的墙贴壁纸画壁画一样。
  当然我也并不觉得我和我的家人之间有什么亲情可言。至少不是世俗伦理上的亲情。
  在爱情上我们常说当你不爱一个人的时候才能看清他的本来面目。我想对家人甚至整个世界来说也是一样的。
  毕竟这世界本并不是美好的。你身边的所有人也是一样。

  不过人还是要有追求的。我年少时很喜欢的一位名叫夏茗悠的作者在书里写过一句话:认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时隔多年突然想起这句话,也有了新的感悟。
  曾经深爱着这个世界,于是世界在我的眼中变得太过美好,以致我无法忍受任何的瑕疵。而当我几经挫折终于认清这世界后,这份爱却似乎依然留存,只是有了新的内涵。

  正因这世界是不美好的,所以才有为了美好而奋斗的价值啊。